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网站首页 | 新闻速递 | 音像欣赏 | 重要转载 | 外媒看高腔 | 活态传承 | 学术园地 | 联系我们 | 关于高腔
岳西高腔的文化影响与文化价值
发布时间:2017-07-04 10:07:00   来源:岳西高腔传承中心   作者: 汪同元
  (一)影响。岳西高腔在历史上对本地区的历史、文化的影响。
  其一,是岳西高腔是安徽本土形成的第一代戏曲声腔,保存明清大量戏曲文化信息,是明代青阳腔的“活化石”。其剧目、音乐、表演艺术、演出和生存方式已自成体系,尤其“滚调”艺术,极大推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变革与发展。
  其二,对民俗文化的影响,形成了岳西地域民俗文化与高腔文化的相互兼融、相得益彰的“高腔文化”现象,曾深深影响着数十万岳西居民的文化行为和生产、生活方式与习俗,其传承贯穿至今。
  其三,对黄梅戏的影响。黄梅戏早期在演唱形式(帮、打、唱一体)、音乐唱腔(平板、二行、三行、仙腔及诸多腔调、锣鼓伴奏谱式)、剧目移植(如大戏《天仙配》来自《槐荫记》、《山伯访友》来自《同窗记》、《云楼会》来自《玉簪记》及《卖水记》等,小戏《春香闹学》来自《戏窦仪》、《闹黄府》来自《闹相府》及《请菩萨》、《懒烧锅》、《买胭脂》等10余种剧目)有着直接的影响;岳西地域早期黄梅戏艺人都有演唱高腔的背景,如编演《双救举》(即《女驸马》前身)的岳西[良友班]班主知名艺人张廷翰等、黄梅戏职业大班早期司鼓柳发昆等,促进了黄梅戏艺术的成熟与发展。建国后,岳西高腔音乐素材被著名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、方绍墀、徐志远等,融入电影《天仙配》、《牛郎织女》、舞台剧《罗帕记》以及《窦娥冤》、《宫墙恨》等黄梅戏的唱腔。
  其四,对弹腔的影响。弹腔即“老徽调”,岳西高腔曾与弹腔同代、同地生存,并对弹腔产生影响。如岳西搜集的清代高腔手抄本中,高腔艺人常夹抄几出弹腔戏,高腔专用的古高腔谱(俗称“箍点”),也被用来为弹腔“标腔点板”;高腔名家叶题名、王会明等也是弹腔、黄梅戏高手。建国后,徽剧的研究专家认为明代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,于是将青阳腔的后代岳西高腔奉为明代青阳腔的代表,成为徽剧前期的组成部分。岳西高腔的传承史、剧目、音乐、班社、人物等艺术资料10万余字也因之入编《中国徽班》一书。省徽剧的《百花赠剑》、《拜月》、《贵妃醉酒》等多部剧目,或直接选用岳西高腔曲牌唱腔或融化成曲。
  (二)价值。岳西高腔传入岳西已历300余年,其艺术形式和活动形式遗传至今,成为极为珍贵的地域文化资源。生存方式均已烙上明清时代的文化印记,存储着明清戏曲的古老信息,是明清戏曲艺术的“活体”。其群众性、参与性、民俗性的特征极为突出。其戏曲学、音乐学、文化学、社会学、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、艺术欣赏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为众多学者所认同。
  安徽省“非遗”专家论证组组长朱万曙先生(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),在岳西高腔报国务院申报书中签署的论证意见中写道:
  岳西高腔保存于大别山区的岳西县,属地方古老剧种。岳西高腔承袭于明代青阳腔,其戏曲文学、戏曲音乐、表演艺术及其活动形成保留了青阳腔的诸多因素,其剧目多和明代刊刻的青阳腔选本接近,唱腔中多用“滚调”,是青阳腔的“活化石”。
 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又和岳西当地文化土壤相结合,全面融入了其境内的本土民俗文化,自成体系,风格独特,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。
  建国后,岳西县政府建专业高腔剧团,专事传承和研究。陆续收集和珍藏了大量的宝贵史料。不少学者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,揭示了岳西高腔和青阳腔的关系,并进而肯定了它对于戏曲史研究的价值。
  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汪同元
  2014.11

上一篇:政府主导的保护工作概述

下一篇:岳西高腔艺术资源与特色浅述